最新研究称,使用非那雄胺用于脱发的年轻人“如果持续出现性不良反应和失眠,就有自杀的风险”

2020年2月20日

亲爱的朋友们:

 

“临床医生应意识到,使用非那雄胺治疗脱发的40岁以下男性如果持续出现性不良反应和失眠,则有自杀的危险。”

根据哈佛医学院医学院教学医院波士顿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内分泌学家迈克尔·S·艾尔维格(MD S. Irwig)的最新研究,医学博士认为。

这项名为《非那雄胺和自杀:上市后案例系列》的研究旨在发表在《皮肤病学》上的特征在于“特征化了使用非那雄胺治疗脱发的自杀受害者的临床历史和症状”。

Irwig博士根据家庭成员提供的病历和尸检报告总共检查了六例此类病例。这些病例分别生活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在19至36岁之间开始服用非那雄胺,并在25至42岁之间死亡。

除一名高脂血症患者外,在开始用药之前,没有与非那雄胺同时使用药物或任何基础医学或精神病学诊断的证据。

Irwig博士说:“最突出的精神病症状是抑郁,焦虑,惊恐发作,孤独和’脑雾’,而最令人衰弱的症状是失眠和疲劳。”

重要的是,停药后全部六例“报告失眠和持续性功能障碍”。为使医学界更深入地了解PFS,在另一项努力中,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泌尿学教授Abdulmaged M. Traish博士发表了一篇关于生育与不育的综述。

题为《非那雄胺后综合征: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它总结了1989年至2019年8月间发表的250多项关于非那雄胺和度他雄胺临床使用的研究结果。

“直到最近,非那雄胺和度他雄胺疗法对性功能的不良影响尚未得到认识或充分理解。然而,大量新证据表明,在许多临床研究中非那雄胺的性副作用评估均未得到准确报道或报道。” Trish写道。

他补充说:“不足为奇的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已发表的研究都报告了性副作用增加。” “但是,即使报告了这种性不良事件,许多人仍认为受折磨的受试者人数很少,并且散布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继续治疗而消除的虚假信息。

“考虑到易感人群中不良事件的持续性,经历不良事件的受试者人数既不小,也不无关紧要。”

居住在美国的任何患有PFS的人都应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报告其症状。居住在美国境外的所有患有PFS的人都应按照我们的“报告您的副作用”页面的指示,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及其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报告其症状。

最后,如果您或您所爱的人患有PFS并感到沮丧或不稳定,请立即通过我们的患者支持热线:social@pfsfoundation.org与PFS基金会联系。

谢谢。

相关新闻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Do Occur in PFS Patients, New Research Demonstrates (July 20, 2019)

Evidence of Increased ED Rates in Finasteride Patients Is ‘More Compelling’ than Evidence Against, Says New Paper in JAAD (June 5, 2019)

Finasteride ‘Causes Several Alterations’ in the Section of the Brain Responsible for Processing Long-term Memory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New Animal-model Study Demonstrates (Oct. 1, 2018)

Common Pathways Between PFS and Post-SSRI Sexual Dysfunction Could Be Useful in Designing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Both, Says New University of Milano Study (April 30, 2018)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d in PFS Patients with Severe ED, New Study Demonstrates (April 18, 2017)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 Epidemiology Study Suggests Tens of Thousands of PFS Cases in Young Men Taking Finasteride for Hair Loss (March 9, 2017)

‘Underlying Neurobiological Abnormalities’ Exist in Finasteride Users with Persistent Sexual Dysfunction, Suggests Clinical Study (Sept. 29, 2016)